English

学生工作

经典阅读

【经典悦读获奖作品展】李子彦:取经之路?归家之路——趣解西游记

来源: 作者:李子彦 日期:2016/07/14 点击数:


茅以升学院“经典悦读,书香致远”——第六期“读·品·享”读书笔记评选活动15级优秀奖作品展:


我是来自15级茅土班的李子彦,是个普通人,普通到几乎没有什么特长,没有什么拔尖之处,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我或许唯一不普通之处便是太过于普通吧,仿佛人潮一过我便不见了踪影,抑或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几分我的痕迹。我甚少读书,购书的兴致却不低,屋里的书堆满了一大架子,自己又给自己找了许多理由拒绝开卷。书在那总给我一种安全感,像山,像宝库。读的书虽少,但我十分享受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慢慢的体味,来回的咀嚼,像是一杯浓醇的咖啡,一杯意蕴悠远的香茗,字里行间总给是猝不及防的迸现出惊喜与收获。读书的过程,在我看来,不是重在读,而是在于思,在于文字背后的东西,体悟出的这背后的东西,或许与作者之意恰好契合,更好的是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之后产生的新的东西,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正所谓是每一本书诞生之后,作者便死了。

《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早已是家喻户晓了。起初时,它是存在于我的童年的,那个我心中尚存英雄梦的时候,悟空便如同美国孩子心中的超人,日本孩子心中的奥特曼,是我心中的英雄,一根金箍棒,一腔热血支撑起了我的整个童年;到了后来,我们渐渐接触到了这个充斥着批判的世界,我们渴望着真相,那时的《西游记》是对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刺向了那黑暗最柔软的地方,是照妖镜,照破了虚妄与贪婪。现如今重温,却又被我读出了别的味道。

一个人,一只猴,一只猪,一只河妖的故事便是西游记。四个完全不同的人,似是被安排似的鬼使神差的走上了一条相同的路。取经之路?归家之路。

唐僧本是大唐高僧,本是德高望重的僧侣,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这么一天凶险的西天取经路。僧侣自古以来便给人一种无念无欲,一心求道的感觉,终日端坐于寺庙之中,诵念佛经,孜孜不倦。寺庙,不但是信仰所在之地,实际上更是苦难者的避难所,一个寄存心的地方,期限终究是会到的,心总是要回家的。佛祖指出的这条路,便是这样一条归家的路,西方极乐之地由他所追寻的大道至理,心的方向,便是家的方向。(追梦者)

孙悟空,诞于天地一奇石,天为父,地为母。深居花果山中,众多猴子猴孙与其玩乐,其乐无穷。如此一山大王应有尽有,本应再无所求,却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定数,还是作为一个生物的本性。家,并不是花果山,猴儿们也不是他的血脉相连的家人。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孙大圣,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孙大圣,拥有一双勘破一切虚妄的火眼金睛的孙大圣却不知道家在何方。何等悲凉!西天取经之路则是孙悟空的一条寻根之路,似乎没有目的地,也不知能否达成,只是在路上,心里会好过一些吧,说不定哪天,路过一座山、一座村庄,也能闪过一霎回家了的感觉。(漫游者)

猪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犯事,被贬下凡。和前两者比起来,它倒是幸运得多了,至少他知道自己的实实在在家在哪。他不过是一个犯了事被遣出家的孩子罢了,不知道作者在刻画猪八戒呆蠢贪吃的形象时是否也潜意识中这么考虑了呢。沙和尚,原是天庭中的武神,受封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盘踞在流沙河为妖。他没有玉皇大帝的许诺,归家无门,西天取经之路便是他回家的曙光。一路上,他似乎没有其他人性格那么鲜明,显得普普通通,但内心的火热绝对不会比别人低半分。纵使是他的那个“家”让他遭了那么多的罪,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归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个游子不思家,或这或那的原因在外漂泊,但家才是他们停泊的港湾。(望归的游子)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将要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常言道,“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家;李后主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回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家里总有年夜饭”。家这样一个简单的字眼却饱含了太多的深情。只愿家常在,只愿家常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