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生工作

经典阅读

【经典悦读获奖作品展】张志博:社会动物与家庭——读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有感

来源: 作者:张志博 日期:2016/07/09 点击数:


升学院“经典悦读,书香致远”——第六期“读·品·享”读书笔记评选活动14级三等奖作品展:


窗外滴滴答答下起了小雨,整个城市都在接受着这春雨的洗礼,我静静地合上这部已阅的书,微睨眼眸,稍有迟疑。

这个假期,我有幸认识这样一个独特的人,品味这样一部浪漫的书。

他叫戴维·布鲁克斯,是《纽约时报》当红的专栏作家,也是《标准周刊》杂志的资深编辑。常为杂志撰文的他深知当下读者所青睐的文风,因此他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将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富有情节变化的生动故事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了极富有戏剧性的叙事方法和吸引力的结构,让读者在客观理性、有据可依的科研实际上读懂人性、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原因。

正如雅克·卢梭在1760年完成的那部代表作《爱弥儿》中塑造虚构的人物爱弥儿一样,他并非把自己局限于对于人的思想活动、心理剖析那样抽象的描述。而是塑造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和埃丽卡,来展现人生的变化过程,从而阐释新的社会科学发现在当下生活的意义和运用。以当代社会生活为背景,用情节去推动读者理解大脑反应的生化机制、家庭结构的精妙之处、文化范式的巨大影响。通过这样自然巧妙的构思,在具体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抽象复杂思维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哈罗德和埃丽卡是一对生活在美国的普通夫妻。文章一开始从哈罗德的父亲罗伯和母亲朱莉娅的相识、相爱写起,进而展开哈罗德一生,从出生、升学、恋爱、结婚、工作、竞选、死亡等一系列的成长画卷。他出身在这个中产阶级家庭,而妻子埃丽卡是一个来自于贫民窟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这样的组合有些平淡无奇并不出人意料,但是爱将他们紧紧束缚在一起,使他们情比金坚。他们经历着这百味人生无情的磨练,磨光身上的棱角,彼此依偎相拥更紧,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变得成熟、睿智,相互包容和理解,经历不断地考验与磨难,最终决定长相厮守、相守一生。这本身就是平凡中不平凡的故事。

现在的人们对于成功学类的书籍可以说是趋之若鹜,在浮躁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工作压力巨大和学习资源匮乏的双重重压下,这样的书籍应运而生。急于追求成功,成了人们终日探讨的话题。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的人对于“成功”之路的看法不尽相同,走进书店第一幕映入眼帘的便是成功类、励志类的书籍,在那琳琅满目的书目中,无数次提到关于成功的秘诀、成功的道法,却很少有书提及究竟何为“成功”?何为“幸福”?而《社会动物》告诉了我们从“社会性动物”这个角度去剖析人,解析了何谓成功,以及人民追求成功背后深藏的潜意识原因。

一般励志书和舆论导向引领的价值观所定义的表象化成功,即是拥有卓尔不群的智商、高学历、令人艳羡的工作以及显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这就是长久以来传统教育和成长环境所追求的普遍的想法。这样的想法盘根错节地植于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而蒂固。人们无论在成长、求学、求职甚至求偶上都信奉着这样的信条,总是为自己规划一条近乎“完美”的人生道路,决不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失措。大家只是机械地认为行为只有“驶向航道”和“偏离航道”之分:“驶向航道”即是符合自身行为习惯、符合家庭教育背景、符合社会舆论潮流的。这很巧妙而隐秘地忽略掉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潜意识根源和动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方式。

其实并非只有物质财富和社会身份、地位的优越意味着成功,它们可能是成功的一部分外在表现形式。思考成功背后的根源性,这个问题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进行不断地实验和论证,他们都试图揭示人性和成功的根源。而《社会动物》一书读下来,仿佛我们始终置身于一场人生电影中,读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哈罗德和埃丽卡的一生,以人为镜,从而看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在适当的位置,布鲁克斯巧妙地引用几十年来社会学、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科学实验和研究发现来作为论据,论证他所给出的基于人潜意识发现的命题。虽引经据典却不生硬晦涩、艰深难懂,似家长里短却有据可依、有证可查。轻松地让我们读者投入更加深入的思考。

书中所阐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聚合,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决定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潜意识,而这潜意识则是建立在遗传基因、家族史、成长环境、学习方法等基础之上的,正确的决定往往是一种灵感的突现。但走向成功的人都具有一个普遍的条件,那就是坚忍不拔、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意志品质。作者强调“非认知性技能”,换言之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情商”,“影响人们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意识层面的思维,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思维”。布鲁克斯认为理性是建立在情感上的,需要依靠情感才能够发挥作用。因为情感的动向决定着价值取向,而只有给定价值后才可能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作出决断。所以说绝对的理性分析是不存在的。譬如书中提到的那个经典案例:一些情感上功能缺失的患者,虽然具备健全的思维能力(即所谓的“理性”),却无法作出任何取舍。因此,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理智,而在于情感,“情感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逐步平均配置,智商在向趋同的方向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因而就成功本身而言,情感的重要性远超过智力。

家,作为人这样的社会性动物所沐浴爱与幸福最基本的单元,自然也有分析其社会性潜在根源的价值。通常“家庭”这一概念被理解为在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人们普遍认为家是一种幸福、温馨的存在,无论是一夫一妻构成的社会基本单元,还是不同阶段的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都是会带来自然的、积极的结果的结合和凝聚方式。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精神家园。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考虑,即事物存在与意识的角度考虑。人们普遍所接受的观点是因为有血缘、婚姻、收养等关系,而构成了这个客观的所谓“家庭”的事物的存在。考虑到这样的存在,有意识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沐浴亲情、爱情、友情的场所所在,从而尽自己所能向这个团体或者单元中注入情感以创造或维持这样温暖的环境。这样的想法是自然而且符合逻辑推理的。虽然我们日常没有刻意去思考,但确然是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然而,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和“成功学”的那个问题是类似的,即我们的思维是由理性而引出情感。而在《社会动物》一书中,布鲁克斯却仍旧持着相反的思维过程,即“家”这个概念是基于情感基础而后产生的客观存在。换言之,人们由于血缘、婚姻、收养关系先客观理性地汇聚在一起的那个集体并非“家”,而只是汇合在一起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只有人们依靠感情实现交流、融合并有和谐效果,所构造的环境拥有能够营造出温馨、幸福氛围能力时,才能够称之为“家庭”这样的单元。这样的理解角度和理解方式是从潜意识层面经试验结果一步步推测出来的。

对于我而言,我并不因赞同某一方的思维方式而去驳斥另一方。无论是由理性分析情感,还是由情感判断价值再利用理性分析,都是符合人的正常行为、思维的发生机制的。《社会动物》给人以最大的收获是给人以强化的逆向思维,注意到平常我们一闪而过、毫不留意的潜意识层面。关于家庭的概念、由来和意义,我更加愿意从情感判断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究其潜在根源,正是因为我们在家庭中拥有的爱、亲情,也就会置身其中去发现幸福。父亲和母亲不仅仅给予我们容貌、体魄、生命,更给予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美丽事物的眼睛和生就而来独特的基因和性格。他们在我们还懵懂无知、乳臭未干之时已经开始无私地营造家庭温馨氛围、无尽地传达爱意、默默地注入心血、给予我们家庭“与生俱来”那奇妙的“假象”,我们更加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庭亲情。正如书中所述,哈罗德从出生的时候便以一个“小流氓”的身份霸道地“改造”他的母亲,拥有让母亲迷恋他的全套技巧。殊不知我们小时候亦是如此,这正是家庭中情感的无声交流,是母亲对孩子的无私付出。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要知道情感、理性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层联系,爱、性格和成就的有着怎样的潜在根源,更应该反思自身的情况,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回馈那些自潜在根源处就向你我无私奉献的人。

 

窗外依旧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整个城市都在享受着这甘霖的沐浴,我默默地再次打开这部已阅的书,手握钢笔,不再迟疑。

 

个人简介:

张志博,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14级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爱好阅读、看电影、听音乐、打羽毛球。特别喜欢阅读美国魔幻主义类小说。比较喜欢的经典作品有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另外,还比较喜欢现代一些作家的作品,譬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余华的《活着》、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