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学院“经典悦读,书香致远”——第六期“读·品·享”读书笔记评选活动14级三等奖作品展:
《百年孤独》的开头写道:“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三个时间节点,沟通了现在,未来与过去,仿佛形成了一个错乱的时空。在面对经历沧桑面对死亡的时候,此刻的人,还有什么样的回忆能勾起自己对人世的眷恋?是不是那一个哥哥还未离开,父亲依旧和家人和谐相处,家庭洋溢着温馨的下午?
孤独,是人的宿命——人,向着自由逃离,仍然摆脱不了孤独的羁绊。人们不愿离群索居,“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都与我有关。”在阿玛兰妲拆了又织,织了又拆,一遍又一遍做着寿衣,奥雷利亚诺反复地熔炼小金鱼,皮拉尔•特尔内拉与男人们纠缠不清的种种循环往复之的孤独姿态中,渴望逃避孤独,不断挣扎,又在其中沉沦——仿佛那个用尽全力将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却只能看着巨石从手中滑落,再次滚到山底的西西弗。
存在主义认为,这种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他人即地狱”。人就像寒冷的豪猪,渴望温暖,挤在一起取暖,然而彼此之间的尖刺又不可避免地会刺伤对方。这是一种荒谬,看穿了痛苦的同时,也看穿了幸福。
但是,从某种角度看来,却是孤独成就了人的幸福,家是孤独的猎手:在不可断裂的契约关系下,我们维持着距离的平衡,爱彼此并生活下去。偶尔的孤独,并不能代表全部,更多的时候,是相互依偎,为了生命的延续,血缘的传递,延续爱的传承。
一个人身在异乡,最能感受到就是什么是家的温暖。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了河水仿佛流动的玻璃般的大沼泽——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并不知道布恩迪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安身在这世界的一隅,是怅然若失,还是失魂落魄,亦或是安然自得。然而我与他们,却是一样,度过千里的旅程后,安身这多雨的城市,经历了两年的淅淅沥沥。
在《百年孤独》中,人们看到的总是孤独——人们或死于非命,或死于孤独。然后,在马孔多,并不会只有孤独。人在不尽的孤独中,渴望他人的关怀,怀着寻求温暖的目的,去组建一个家庭。家是孤独的猎手,寻找着孤独的人,并狩猎他们。在浓重的孤独中,我们三三两两汇聚在一起,喁喁独行。
在成都的雨夜里,我敲下了这些文字,记起了马尔克斯上校。当他的深情被阿玛兰妲拒绝的时候,马尔克斯给奥雷利亚诺发了一封电报:奥雷利亚诺,马孔多在下雨。心口仿佛有只虫子爬过。爱是抵御孤独的信念,书中各色的人物,因孤独而生,也因孤独而死,还他们的生命却为了抵御孤独而和爱与家庭紧紧地纠缠在一起,无法分离——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便是在到处流浪。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之家,是心的港湾,是心的归属
或许是因为无人能承受百年真实之重,马尔克斯凭一己之力,创造一个魔幻飘渺的世界,直击古老的人类命题,孤独。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就像那在不存在的空间里的百年家族,被飓风抹去。这场在孤独中开始,也在孤独中结束的闹剧,在我看来,主角却是用以抵御孤独的家庭。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家庭,一个为因爱而产生,以抵御孤独为目的的产物。而家庭也是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的支柱——就像支撑了家族六世的乌尔苏拉,在她死去之后,她的子孙也会灰飞烟灭。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在永远流逝的时间和永远停驻的孤独下,我们漂泊的心灵,最终还是只能在家庭的庇荫下,安息在马孔多的土地。每个人都曾孤独过,也是因为如此,我们才都努力地寻求一个家庭——孤独的救赎是家庭,幸福晚年的秘诀就是和爱人依偎前行。
事实万千,三百页尽矣。马尔克斯用七代人的百年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孤独。曾经有一个轶事。就是当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记者问贾平凹,关于这本书的想法。他却说,他从来都没仔细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很有意思的回答。合上书页,掩卷沉思,这究竟是一个怎样混乱粗糙的故事,但为什么能够让我们敬仰至今,或许原因在于书里描述的孤独本身,以及孤独的猎手——家庭。
个人简介:
我是来自山东邹平的段金典,是2014级茅以升学院电子信息类一班的学生,今年大二了。我的性格是,比较怂但是又不想认怂的那么一种,个人认为,是继承了我国不愿出头的优良传统。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最大的爱好,是宅。宅在家里或者宿舍里,比出去瞎折腾,好得多。因为经常宅在家里,所以,我最大的特长就是打游戏打得很好。各种游戏都擅长,不敢说数一数二,初有心得还是敢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