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铸国魂。抗日烽烟铸忠骨,潮声依旧颂英灵。
寒假归乡,我总爱到钱塘江畔走走。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来时代的故事。站在江边,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影,听着潮水拍岸的声响,我思绪不禁飘向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钱塘江大桥巍然屹立,钢铁的骨架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这座由茅以升先生主持修建的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丰碑,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1937年,日寇铁蹄逼近杭州,刚刚建成89天的钱塘江大桥不得不由它的建造者亲手炸毁。茅以升先生在日记中写道:“炸桥之日,心如刀绞。”这短短八字,道尽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漫步在大桥上,我仿佛看见当年茅以升先生带领师生们夜以继日工作的身影。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冒着生命危险,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座“争气桥”。桥墩上的弹痕依稀可见,那是历史的印记,是民族不屈的见证。江风拂面,带来远处汽笛的长鸣,恍惚间与当年的警报声重叠在一起。

夜幕降临,钱塘江上灯火通明。潮水如期而至,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这潮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与牺牲。望着这壮观的景象,我不禁想起那首诗:
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万马奔。
突破难关八十一,惊涛投险学唐僧。
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
安桥岂是干戈事,同轨同文无浪潮。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江水奔流不息,历史永志不忘。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更应铭记先辈们的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钱塘江的潮水依旧澎湃,正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永不停歇。

归途中,我回望钱塘江大桥,它静静地横卧在江面上,像一座丰碑,镌刻着一段不朽的历史。潮声阵阵,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仿佛在昭示着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
我是计算机专业茅以升班的吴凡茜,生于浙江,长于浙江,自幼便对钱塘江的潮声与钱塘江大桥的历史心怀敬畏。这个寒假归乡,我再次漫步于钱塘江畔,江水奔涌,潮声依旧,却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因感而发,遂成此文,愿与读者共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