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唐臣要闻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唐臣要闻> 正文

唐臣要闻

午间教学沙龙|跨学科荣誉课程立项评审会举行

来源: 作者:金波 日期:2017/05/17 点击数:


2017年5月15日中午,西南交通大学第八期午间教学沙龙暨第四批跨学科荣誉课程立项评审会于犀浦校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讨室举行。教务处处长,茅以升学院常务副院长郝莉教授、茅以升学院党总支书记栗民、教务处代宁副处长、朱志武副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专聘教授范怡红老师以及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郭红玲教授担任答辩会评委,新申报十七门跨学科荣誉课程立项教师团队、已开跨学科课程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活动,郝莉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跨学科荣誉课程评审流程主要主旨演讲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课程团队成员进行立项申报主旨演讲后回答评委和在场教师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课程团队等内容。


刘弘涛——《走近文化遗产》


来自建筑学院的刘弘涛老师依托强大的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设置了详细的课程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培养国际化意识;各学科融合,相关领域教师的交流。课程以小学时集中授课为主,课程教学结合学生参与,课上授课于课下调研相结合,课程具有跨学科的文化遗产教育、专题式文化遗产教育以及结合交大特色、地域特色等特点。


苏谦——《交通土建信息化技术》

交通土建信息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传统交通土建技术手段及施工方式进行全方位提升的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技术,是交通土建工程未来发展的战略任务。基于此,苏谦教授希望能够通过跨学科课程方式让相关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同学了解交通土建信息化技术。授课方式将讲课、课堂演示及课堂讨论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化信息工具相结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唐志红——《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管理》

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唐志红老师将其教学理念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在座的评委和老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以提取出诸多与现代管理学相通的内容,唐志红老师以《西游记》为例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管理学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体悟管理学无处不在,如何有效利用管理学来更好地生活。


蒋朝根——《电子、机械动起来》

蒋朝根老师的课程要求学生动手来设计、制作、调试,需要学习机械设计与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并且要求掌握相关编程技巧,是机械设计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通过课程希望学生门能够完成控制机械运动的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为相关竞赛打好基础。


王耀琴——《生命之舞》

来自土木学院的王耀琴老师将课程分成:宇宙中的生命:生命从何而来;我与家庭:感知自我;悦纳自我:找到内在力量;有限生活中活出无限风采四个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希望学生了解、感恩、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活中活出无限风采。课程的教学方法包含短片观看、静心体验、讨论分相与觉察练习。


宋爱玲——《定制化微运动与自媒体/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

宋爱玲老师首先将自己上学期跨学科课程的授课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在上学期的课程基础之上,完善课程的框架,补充了一些新的点子,这次宋老师将定制化微运动与自媒体结合做的更加具体。


黄媛——《可持续环境与设计》

来自建筑学院的黄媛老师依托我校与康奈尔大学教师共同组成的强大的教学团队,以创新/创客工作坊为平台,将概念化设计转变为工作模型和事物(原型),鼓励学生将创意想法变为实实在在的设计/科技作品;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并在创造中学习;旨在为我校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参加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做前期训练与项目孵化;共同讨论/寻找跨学科解决方案,构建校内、跨校和国际导师跨学科资源网络。


鲍洪刚——《茶与中国》

来自校史馆的鲍洪刚老师的课程从中国饮用、种植茶的历史开始,渐次引出茶的传播与贸易、茶与健康、茶文化等内容。课程内容横跨植物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医学、文化学、国际贸易等学科领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采用体验式教学(品茗、茶艺),翻转课堂。


董首一——《流行文化品鉴》

董首一老师首先从流行文化讲起,结合大家熟悉当下的流行内容,说明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流行文化”关注的缺失,思辨的缺失,课程设立对于实现交大“文科繁荣”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均有紧急意义。课程方法包含案例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与情境教学法,课程团队包含人文学院部分专业老师。


罗蕾——《中国志怪小说与网络文学》

来自信息学院的罗蕾老师的课程分为三部分:写作、阅读的方法;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志怪小说与网络文学比较阅读。通过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神话体系,掌握叙事的基本方法,独立完成完整叙事。罗蕾老师还提到有趣的一点,可以通过程序来实现故事的写作。


王洋——《中华传统文化体验》

来自人文学院的王洋老师首先阐述了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课程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历史发展的通识教育、体育精神的继承普及、文学艺术的多维感受、动手时间的深度体验相结合。以毽子为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教学形式。


潘小燕——《英语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初阶》

来自外国语学院的潘小燕老师的课程以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选修课程,其定位是“跨学科荣誉课程”所倡导的“创新型的教学、研究型的学习、跨学科的课程”,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体裁分析教学法和数据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


周琳——《项目驱动的学习:国际学术会议模拟》

周琳老师课程的着眼点十分具体,是以国际学术会议模型为核心。由于高校和科研国际交流频繁,不少高年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无法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是高年级本科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以学术交流英语内容为导向,产生一个本科学术对国际学术会议模型的产品。


张海涛——《新能源技术:应用基础与前沿进展/纳米能源材料与集成系统》

张海涛所开设的课程在上学期已有开设,对于跨学科教学有一定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重点研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发展“新能源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对于我交诸多工科学生,认识与了解新能源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程中兴——《交通社会学:大交通时代的空间生产与治理》

程中兴老师提到交通社会学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方向。课程内容包括在跨学科对话中把握交通社会学;在变量关系中把握交通社会学;两个维度:身与心;三个层次:宏观、中观与微观;交通是文明的阶梯。结合交大轨道交通的特色,让学生对轨道交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张同刚——《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张同刚老师的课程主要面对2-3年级测绘、土木、信息等专业的学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激光扫描的工作原理,掌握Lidar点云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掌握Lidar点云分块、分类方法,掌握DSM/DEM提取和建筑提取方法。教学方法包含课堂讲授,课程实验/案例教学/研讨,(分组)课程设计与口头报告。


高燕——《自然的启迪:材料与力学》

来自材料学院的高燕老师的课程适合材料、力学、机械、土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采用双语讲授,讨论,实践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包含简要介绍物质结构、热力学等基础概念;展示天然纤维、竹子的物质结构特性,分析所蕴含的基本力学原理;探讨如何从自然的启迪中发散思维,通过创新性设计构筑新型仿生材料与结构,实现力学性能的飞跃。

六位答辩评委对上述十七位老师的跨学科荣誉课程答辩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跨学科课程对于学生哪些方面能力有所提升,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具体什么内容,如何对其进行考核;如何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与普通的通识课程有什么区别;在课程构建中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对于跨学科课程设置有何意见及建议等。

[后记]

跨学科课程是指由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或融合而成的新课程,也称交叉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宽厚的基础知识、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整合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创造新知识,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观点、理解综合的力量,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茅以升学院2016年起开展跨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开跨学科课程十九门,包括《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纳米科技与生活》、《手的学习与创造》、《U型变革:改变从觉知开始》、《设计心理学》、《写作思维训练》、《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现代物流与便利生活》、《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基础》、《人际互动中的心理与艺术》、《纳米能源材料与集成系统》、《创新:方法、科技与商业的碰撞》、《从虚实整合环境认识工程问题》、《思考学习》、《FIDIC合同与国际工程承包》、《自然的启迪:材料与力学》、《趣味数学和力学的世界》、《卓越工程师:从技术到管理》、《自行车旅行之道》,本次立项17门课程,共计完成了36门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