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唐臣要闻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唐臣要闻> 正文

唐臣要闻

跨学科课程创新与思考:第七期午间教学沙龙纪实

来源: 作者:教务办公室 日期:2017/01/05 点击数:


 2016年12月27日中午11:30,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第七期午间沙龙跨学科课程创新与思考于犀浦校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讨室举行。教务处处长,茅以升学院常务副院长郝莉教授、教师发展中心专聘教授范怡红老师、教务处副处长朱志武副教授、跨学科课程教师代表、教务处以及茅以升学院师生代表共计31人参加沙龙活动,郝莉教授主持会议。


跨学科课程概览

  郝莉教授首先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跨学科课程概览,从2015年11月5日的第一期午间教学沙龙:跨学科创新力提升课程与思考开始,回顾了一年多来跨学科课程取得的进展。经过三个批次的跨学科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19门课程,课程容量及选课人数增长一倍以上,选课学生专业由11个增长到60个,跨学科教学团队人数由18人增长到55人。从学生角度出发,大部分学生表示从跨学科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对课程满意度很高,表示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仍会选择该课程,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跨学科课程建设硕果累累。


学生学习成果及学生成长案例分享

  10名跨学科课程负责人为大家分享了学生学习成果及学生成长案例。

  肖平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在“手的学习与创造”课程中,学生亲手烹饪的小菜品,亲自设计以及烧制的陶瓷,还有很多有趣的手工制品。在课程中学生收获了学习的快乐,建立了动手的自信,为自己感到骄傲。

  王玮老师现场展示了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基地”课程中,学生亲手创造的扎染作品,并且通过课程展示视频向大家展示了教学成果:工匠精神的切身体悟、“体悟合一,由技近道”、新生入校以及校友返校扎染体验活动。

  邱小平老师负责的“现代物流与便利生活”课程中,同学们对高铁货运相关技术和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京东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
  余卉老师的“人际互动中的心理艺术”课程中,旨在让学生成为梦想中的自己,认识到自我与内在,自我与他人以及互动模式的内涵。
  邓维礼老师展示了“纳米能源材料与集成系统”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历程:从原理分析及模型设计、实物制作到最后的性能测试及分析。通过课程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完成了自己设计的作品,有水流发电机、自行车发电遇到超级电容、Smart Five鞋垫、自驱动数字式电子手表,每一个作品中都包含了学生的创造力。
  宋爱玲老师的“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程中,学生的作品充分结合了运动与科技元素,四个实物产品:小腿肌肉拉伸按摩器,多功能户外登山杖,颈椎矫正器以及向导攀岩墙,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工科设计来解决。并且在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还结合了商业营销的思维,每一个作品都有对应的商业计划书。
  王衡老师向大家讲解了“创新:方法、科技与商业的碰撞”课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模式,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设计思考实践、创新方法应用,产品设计制作、商业模式思索。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各自的新点子,例如即时穿衣APP,自动扶梯安全装置等。
  冯缙老师现场展示了“设计心理学:体验与创造”课程中学生设计的作品,精致的手工“小玫瑰”与“立体画册”,充分展现了学生的艺术感与创造力。
  王朝阳老师的“纳米科技与生活”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实验室器材与实验室意识的养成,邀请同学一起参观实验室,提前体验实验室的科研氛围。
  李君老师的“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课程通过为学生提供一整套跨学科工具包,帮助学生把创意造出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创意,通过老师指导,小组合作制作出了超声波电子器、超声波小车等作品。
  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跨学科课程中培养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能不断创新,提升能力。
  在午餐休息时间,教师发展中心范怡红教授向与会老师分享了北京理工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案例。范老师从案例的课程设计讲起,通过材料介绍了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完整体系,并且能够将学生的成果保存与展示,反馈效果很好。与会老师纷纷表示可以将案例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及学生成果展示。


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评价设计

  精彩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学习成果与学生成长案例分享之后,郝莉教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评价设计的对应模型提出讨论话题,她说,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进步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教学全程应同时指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学习评价应互相配合,保持一致性。与会教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及学习评价设计”的对应模型分成5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老师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碰撞出许多教学创新实践的火花。
  王玮老师团队指出: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养入手开展设计,包括文档撰写规范严谨,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度,坚持、耐心、细心、批判性思维、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注意与社会关注、学生兴趣相结合。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包含课程成果展示、团队自评、互评、综合评价、阶段性测试、相互交流总结提升、社会评价等等。
  肖平老师团队指出教学评价包括学生作品是否涉及多种材料和技术、教学记录过程以及学生报告是否反映综合能力。
  宋爱玲老师团队指出,教学目标应少而精,包括基本目标和思维与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参与度,学生成果应考察表达与实物质量。杨维清老师团队指出,教学目标应以项目为导向,从设计、效率、过程、动手和成果五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
  李君老师团队指出教学目标包括动手能力、工匠精神、审美提升,学会使用现代化工具做事、激发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创客精神,教学成果应包括实物作品和课堂表现,注重精神上的幸福感、对工具的探索所体现的作品以及作品展示。
  杨成老师指出教学目标应关注社会需求,自行组织所需的只是模块,在实现设计研究目标过程中养成对应的素质。教学成果包括对研究结果的讲述表达,将成果和需求对比分析,同时完成成果形式等。


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要点分享

  紧接着的交流发言,老师们就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要点进行了分享:
  杨维清老师提出“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通过项目让学生明白需要哪个方面的知识,有了明确的知识需求后,再进行方向明确的学习。
  宋爱玲老师提出“运动情境体验,激发潜能;批创思维塑造,实践实创;大学科融合,共创智慧人生”,通过批判的思维去看待生活,发现身边的创新点,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肖平老师一直在课堂上“寻找快乐学习的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为自己的想法与能力感到快乐,将快乐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还通过一个学生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学生在作品的修改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快乐想法。
  王朝阳老师在他的课程中贯彻着“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学与科研并重,‘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思想,通过接触实验室环境,让学生提前体验感受科研的氛围,明白探究式学习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李君老师的教学创新在于“工具性、社区性、社会化”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明白要学会利用工具,懂得与其他人分享,接触校园外的大牛,学生才能够明白自己的不足,发现差距,才能更好地进步。
  冯缙老师在“设计学与心理学的交融”课程中引入“设计人生”概念,学生需要具有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将设计思维引入到生活中。
  余卉老师详细介绍了“EPTF共建课堂”教学模式,将体验(Experience)、呈现(Presentation)、训练(Train)和反馈(Feedback)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表达,如何合作等重要的事物。
  邱小平老师的课程中贯彻着“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成长”的思维;
  王玮老师认为在他的课程中“工匠精神的切身体悟,艺术审美修养的塑造,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得以体现。
  各位老师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在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点上花足了心思,为了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课程体验,获得更多的学习能力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探索。
  教师发展中心范红怡教授在总结众位老师的发言之后,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挪威科技大学关于跨学科学习案例的调研,通过图片与视频,向与会的老师详细地阐述了国外大学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最后郝莉教授提出了茅以升学院首届艺术节的构想,与会老师就活动理念、活动周期、活动构成、跨学科学习成果展形式献计献策。第七期午间教学沙龙圆满结束。

文字、摄影:金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