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荣誉课程立项评审
——茅以升学院第五期“午间教学沙龙”举行
2016年6月23日中午12:00,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第五期午间教学沙龙”跨学科荣誉课程立项评审会在教师发展中心研讨室举行。茅以升学院党总支高平平书记、教务处处长、茅以升学院常务副院长郝莉教授、教师发展中心专聘教授范怡红老师、首批跨学科课程开课教师、新申报跨学科荣誉课程立项教师以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郝莉教授主持会议。
郝莉教授以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超能实验室为引,提出自己对于跨学科课程的希冀。她认为跨学科课程,就是要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为同学们打造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郝莉教授总结了茅以升学院跨学科课程开设一学期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与凸显出的问题,希望在下一期跨学科课程建设当中,能够对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郝莉教授同时谈到,茅以升学院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是具有探索性的,对全校的教学改革有示范和推广的作用。
本次评审会第二环节为课程申报答辩,5位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带来了自己团队精心准备的跨学科课程,向在场老师与同学们做了精彩的陈述。
1、研中学,研中悟,研后得——《现代物流与便利生活》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邱小平老师
来自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邱小平老师申报课程为《现代物流与便利生活》,邱老师从自己对于便利一词的理解谈起,介绍了课程建设内容与教学模式。根据自己本科学习经历,邱老师谈到了自己对于高效学习的看法。他认为,面对现代知识爆炸,高效的学习模式不应当是先学再用,而应当以目标为导向,通过课程项目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在研究中学习,以最终的项目成果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他介绍了课程学习四步法,即吸引学生兴趣——>找到研究思路——>辅以理论指导——>展示最终项目产品。
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郭红玲老师就教学模式与邱老师进行了讨论,她认为课程中“问题”的设置是跨学科课程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于课程问题设置,邱小平老师介绍自己将从生活,认识实习, 企业调研三方面与同学们一起择优选择。
与会老师就相关问题热烈讨论
2、创新与传承,以工匠之心延文化之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基础》
——建筑与设计学院王玮老师
“视野决定创意高度”,来自建筑与设计学院的王玮老师以自己十余年来对传统文化思考与积累为同学们精心打造的这门课程以发扬传承传统手工艺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王玮老师从扎染技艺在时尚艺术中的运用谈起,以国外对于中国传统技艺的创新应用对比国内技艺的衰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潜力与紧迫性。“我之前所理解的交通大学就是从事公路、铁路等交通方面的研究,但当我深入了解之后,我意识到,交通大学应守交通之本,行大学之道。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交通大学,我们应当重视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创意——>创造——>创业——>创新。王玮老师及团队其他成员,将全力打造这门文化课程,以校内外结合实习教学模式带来生动的教学体验。对于这门课程,王玮老师有着更高的期望,课程将东方系统工程思想,应用“物理
事理 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将课程教学内容辐射到社会,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身所学,带动传统文化发扬保护。
来自人文学院的肖平老师对课程立足点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课程建设应当是基础,这门课程在未来有望扩大发展。带动同学们人文素质的培养。
3、认知与改变——《人际互动中的心理与艺术》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兴博老师
来自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兴博老师,以自己参加的财富五百强志愿者招募活动经历,指出我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沟通能力欠缺的问题。而此次申报的课程,也将着力针对这一问题,从自我与内在、自我与人际、自我与信息三个层面入手,以三人小组训练,小组讨论、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翻转课堂多维模式对学生沟通能力进行锻炼与提升,达到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技能的共同锻造。
张兴博老师所在的跨学科课程团队,包括心理学方面所长的两位老师,以及一位工科教师,课程建设将立足心理学知识,充分考虑工科同学思维模式,带来不一样的能力训练与培养。
4、知识融合与技术集成——《纳米能源材料与集成系统》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海涛老师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国民经济、社会文明的基础。”来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海涛老师申报课程为《纳米能源与集成系统》。张老师指出,复合型人才,就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方面又出类拔萃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当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基本特征。这门课程将通过交叉及前沿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的能力及对前沿科学的判断能力。除此之外,还将注重学生自主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由于课程内容专业性较强,该课程将制定课程研究四大项目,分别为:振动发电系统在转向架振动及传感中的应用,水力发电系统在自驱动功能系统中的应用、风力发电系统在桥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纳米发电系统在流量监测中的应用。
——与会老师就课程设置问题展开讨论
5、系统化创新流程的培养——《创新:方法、科技与商业的碰撞》
——人文学院朱洁老师
“怎样最简便地取出嵌在玻璃管中的一个乒乓球?”,来自人文学院的朱洁老师向在场老师讲述了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安排同学们讨论的一个问题,并谈到自己对于创新的看法,创新并不单单是一个孤立的研究过程,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应当包括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技术支持,以及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推广。而这门创新课程将对同学们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化培养,以动心、动脑、动手、动脚为手段,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的建设与开展。
答辩环节结束后,五位评审老师进行审议,五门跨学科荣誉课程全部通过立项,通过立项的课程将继续进行课程系统设计,研讨论证和完善,茅以升学院作为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将继续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后记]
跨学科课程是指由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或融合而成的新课程,也称交叉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宽厚的基础知识、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及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整合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创造新知识,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观点、理解综合的力量,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茅以升学院2016年起开展跨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开跨学科课程七门,包括《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纳米科技与生活》、《手的学习与创造》、《U型变革》、《设计心理学》、《写作思维训练》、《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本次立项通过课程五门,包括《现代物流与便利生活》、《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基础》、《人际互动中的心理与艺术》、《纳米能源材料与集成系统》、《创新:方法、科技与商业的碰撞》,共计完成了12门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工作。